要不是進到田裡,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,薑黃的樣子其實跟我們日常想像的大不一樣。
很多人看到「薑黃」就以為是「薑」的親戚,雖然它們的名字相似、長得也有點像,
但其實在用途和風味上,有很明顯的不同。
想一想我們走進菜市場隨處可見老薑、嫩薑、薑母,可要找「生薑黃」?那可得碰碰運氣。
原因大概有這幾個:
需求習慣不同
- 薑是「現切現用」的調味料,家家戶戶都會買來爆香、煮湯、泡茶。
- 薑黃的主要用途,卻是「磨成粉」再加入料理或保健品。大家早就習慣直接買粉末,而不是鮮品。
保存與流通困難
- 薑比較耐放,買回家放幾天都還能用。
- 薑黃塊莖水分高、容易發霉或乾縮,不太適合長時間運輸和保存,市場也就不太敢大量進貨。
長相上的差別
- 薑:塊莖肥厚、外皮偏淺褐色,切開是淡黃色或帶點透明。味道嗆辣、辛香,很有存在感。
- 薑黃:塊莖較細長,外皮暗褐,切開後是鮮豔的橘黃色,顏色鮮明到會「染手」。
味道上的差別
- 薑:辛辣、帶一點微甜,吃一口可以馬上暖起來。
- 薑黃:帶有土味、微苦,辣度不強,香氣比較溫和,有點像介於薑與咖哩香料之間的感覺。
運用上的差別
- 「薑」料理常見角色:炒菜爆香、煮湯去腥、薑母鴨、薑茶、甜湯(薑汁豆花)。
生活應用:泡腳、暖身飲、驅寒。
- 「薑黃」料理常見角色:咖哩、燉飯、燉肉、薑黃飯、薑黃拿鐵。
生活應用:保健食品(薑黃膠囊、薑黃粉)、天然染料、傳統藥材。
料理文化差異
- 在臺灣和多數華人社會,薑是廚房的「基本班底」。
- 薑黃則比較像「外國旅客」多用在咖哩、燉飯、印度或東南亞料理。對一般家庭來說,
討論度高≠日常品
- 薑黃在保健、研究、廣告裡聲量很大,大家都聽過「薑黃素」、「滋補強身」。
- 可是當真的要購買時,大部分人選擇方便的膠囊、粉末或飲品,而不是生鮮的薑黃。
往後有機會來到農村不妨可以試著找找看薑黃的身影,一株株葉子寬大的植株,像縮小版的芭蕉葉子,更有趣的是,它竟然會開花!
白白綠綠帶點紫邊的花朵,安安靜靜地站在葉子之間,想起小編初次見到薑黃花被它的美震懾得嘖嘖稱奇;
地下藏著的,則是橘黃色的塊莖,切開時鮮豔到驚人,靠近一聞,濃郁的薑黃香撲鼻,還能悄悄的把手指染成亮亮的金色!